|
|
在2023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到了“具身智能”这一新兴概念,标志着中国在AI领域的新发展趋势。具身智能的核心在于将AI与机器人技术深层次地融合,提升机器人的自主决策能力和环境交互水平。近年来,随着深度学习和大语言模型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这种先进的技术已经不再是科幻小说中的概念,而是逐步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和产业中。从能够在复杂地形中负重登山的“机器狗”,到在汽车制造业中完成精细安装的人形机器人,这些具身智能机器人的出现使得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正在悄然改变。 在最近的2024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国创中心展示了一款全球首个纯电驱拟人奔跑的全尺寸人形机器人“天工”。该机器人能够自主完成多项动作,展现了具身智能机器人所具备的精准运动控制能力。其展现的不单单是技术的积累,更是智能算法与机器人本体在感知、决策和行动等所有的环节的高度协调。传统机器人常常依赖于预设程序,面对环境变化时显得捉襟见肘,而具身智能机器人则能够实时感知并调整自己的行为,展现出更为灵活的应对能力。 回顾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历史,早期的工业机器人仅能通过固定的程序执行任务,而现在的具身智能机器人已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完成自主学习和适应。相关研究指出,具身智能技术体系可分为“感知、决策、行动、反馈”四个模块,涵盖了从基础设备到复杂决策的全链条技术。在这一过程中,智能算法的突破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大语言模型的快速的提升为具身智能提供了新的动力,使得智能机器人的应用场景日益广泛。 在技术进步的背后,有必要注意一下的是中国在硬件领域的快速发展。随只能制造的推动,中国在机器人驱动系统及核心零部件的制造上逐步实现自主化,尤其是在减速机等技术的突破上更是取得显著进展。重量轻、能耗低、反应快等特点,使得这些关键技术不仅提高了机器人的工作效率,还为更先进的自动化提供了支撑。正因如此,中国的具身智能机器人无论是在产业链还是技术水平上都走在了世界前列。 然而,尽管具身智能机器人技术正慢慢的提升,其面临的挑战依然不容忽视。行业有经验的人指出,尽管大模型的发展加速了机器人智能化的进程,但具身智能机器人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诸多瓶颈。尤其是在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条件时,即便拥有强大的智能“脑”,机器人的操作灵活性和精确性仍显不足。因此,如何培育和构建完整的环境模型将成为下一步技术突破的重要方向。 随着各类机器人在家庭、工业、医疗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具身智能机器人的数据需求也越发庞大。国创中心每日产出超过10TB的高质量数据,致力于提升机器人的智能化水平。在多样化的数据采集中,借助虚拟环境进行预先模拟,可以大幅度提高机器人的学习效果和适应性。当前,国创中心不仅在积极进行数据采集,还致力于制定行业标准,推动整个具身智能领域的规范发展。 长远来看,具身智能机器人的发展不仅依靠算法和数据,硬件的创新也必须同步进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研究慢慢的开始探索类似章鱼触手的柔性材料设计,从而增强机器人在复杂作业场景中的灵活性和安全性。在新材料和新技术的不断推动下,未来的具身智能机器人很可能在更多领域实现更广泛的应用和更深入的互动。这不仅让我们正真看到了机器人的未来,更让我们对科技改变生活的步伐充满期待。可见,具身智能的崛起无疑将为未来的生活带来许多不可估量的可能性。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 |
|
相关新闻
推荐产品
|